

AI賦能安防,為視頻監控帶來不同的角色,增加了不同的價值,落地了不同的應用,促使智能監控全面發展,a&s針對“AI 賦能視頻新商業價值”的主題對深圳云天勵飛北方區方案技術總監陳補石進行專訪,聆聽以算法見長的人工智能企業如何看待AI為視頻監控帶來的新價值。
Q:如果說2016年是AI進入安防的元年,您是否認同?您如何定義2017年AI在安防行業的發展?
A:智能與安防的應用結合起碼有十年了,但是真正能夠大規模落地和產業化確實是從2016年開始的,過去安防智能產品都停留在演示水平,而云天勵飛在2016年初開始建設的4000路規模的動態人像識別系統在深圳上線后迅速協助破案,真正的做到了實戰水平。
回顧2017年可以看到AI在安防行業已經植根深入,各類AI攝像機、AI后端產品已經非常的豐富,特別是以人臉識別為核心的應用在不同場景落地,這是AI深耕安防行業的一年。
Q: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提升,以及場景化數據對于實現“AI+”行業應用的必要性增加,獲得技術賦能的攝像頭,角色從單一的視頻監控,延伸到支付、監測、識別、搜索等,成為各行各業的通用,對此,人工智能為監控帶來了哪些新的商業價值?
A:人工智能對于安防監控業務帶來的商業價值包含產品業務場景的延伸和服務升級:首先業務場景的延伸,如攝像機產品不再只是一個視覺傳感器,而是一個視覺智能處理器、可以從監控延伸到布控預警、認證鑒權、消費引導等諸多領域。另外一個就是服務升級,過去監控是一種被動式的服務,現在通過對目標、行為的分析,結合大數據可以做到事件的主動精確預測,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可以說人工智能的價值既包含了商業價值同時兼具非常大的社會價值。
Q:AI賦能,智能化視頻監控對實時性有較高要求的C端民用市場將掀起怎樣的變革?
A:C端的市場的監控業務現在還在培育期,這種市場存在一些特殊性,比如隱私保護問題,過去G端市場的廠家來做這個市場沒有這方面的敏感性,還有些公司直接把互聯網模式移植到過來,所以我們最近也看到了這類涉及隱私保護的新聞。智能化可以是解決隱私保護的一個不錯解決方案,以后視頻流都在本地處理,不用到云端,這樣也可以讓告警消息更準確。C端的民用監控本身是智能家居的一個子模塊,人工智能推動智能家居發展可能會迎來C端民用監控的一個爆發點。
Q:有一種說法是一批在算法上占優勢的人工智能企業的進入,革了傳統安防企業的命,作為這批人工智能企業之一,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A:人工智能企業的進入安防領域對于行業來說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因為CV公司和傳統安防企業本身存在互補性,CV公司有新技術和算法優勢,傳統安防企業有很成熟硬件產品。革命是要推倒過去,而人工智能只是在原有安防技術上的融合升級,CV公司和傳統企業競合可以打造更具創新活力的安防生態。
Q:以算法見長的人工智能公司相繼刷新AI領域融資金額,成為資本的寵兒,為AI落地安防帶來哪些助推力?
A:在這波人工智能領域投資的熱潮中,我們看到在AI+安防這個賽道是被資本看好的,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推動力。真金還需火來煉,企業最終比拼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比拼的不是融資金額,在這種環境中用心打磨產品、重視方案落地、重視客戶體驗和服務的廠家才能走到最后。
Q:人工智能+安防是一場耐力跑,單憑算法企業很容易后繼無力,為了進一步落地安防,將會出現哪些跨行的合作?
A:跨界合作重要的是能不能解決深層次創新的問題,比如我們公司三個創始人來自芯片、計算機視覺和算法不同領域,跨界創新要打造一顆視覺計算處理器芯片,這樣一種軟件和硬件合作創新可以解決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瓶頸問題?,F在這種算法和芯片、軟件算法和硬件產品的跨界合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也有很多是企業之間的跨界合作,這種跨界往往并不能解決深層次的創新的問題。
Q:人工智能各方面已經相對成熟,但對于視頻監控而言,應用于智能前端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也成為真正在實際項目應用中的最大的阻礙因素,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A:安防領域的前端智能化是必然趨勢,我們的觀點是隨著上游智能芯片市場的成熟,智能化攝像機的普及很快就能突破價格這個瓶頸。云天勵飛在今年安博會上發布了一款人臉識別的智能模組,能夠提供極具性價比的視頻圖像處理及人臉識別前端解決方案,性能可最高支持到每秒50+人臉抓拍,15+個人臉特征值提取;數據庫最高可以支持超過20W,并實現每秒15+個人臉的數據庫對比?,F階段采用這種模組對攝像機進行智能化改造性能和成本都非常的合適,這個是在芯片正式出來之前一個很好的方案。
Q:今年安博會上,很多廠商都開始嘗試將AI應用移到前端攝像機實現,這樣就不存在傳輸之類的問題,現在更多的方案是邊云結合,比如???、大華、科達都是這樣的趨勢,這將是未來AI在安防的發展趨勢嗎?
A:云天勵飛很早就提出了“云+端”視覺智能理念,智能計算不論是全部在云端、還是在邊緣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思路。智能技術的運算需求特別大,都擠壓到云端對運算能力、傳輸能力是巨大考驗,過去把所有的智能算法都放在云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端的算力不夠,我們可以預見到前端攝像機的算力會有大幅的提升,并且算力提升的同時整體成本和功耗不會比過去高很多。解決了前端算力問題后,“云+邊”必然是一種趨勢。